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淡墨散人的博客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日志

 
 
关于我

曾经为科技人员、高级知识分子,现在是退休老头、一介书生。高兴时写写毛笔字,玩玩照相机,弄弄ABC,不亦乐乎。喜淡墨,好自由,故号“淡墨散人”。

苏轼琴诗  

2018-08-25 15:42:53|  分类: 书法作品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苏轼琴诗 - 淡墨散人 - 淡墨散人的博客
 
苏轼琴诗 - 淡墨散人 - 淡墨散人的博客      苏轼琴诗 - 淡墨散人 - 淡墨散人的博客
     
     苏轼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这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和禅理诗。

     从哲理方面来说,美妙的琴声既来自琴,也来自演奏者精妙绝伦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不可缺一。美妙的琴声是琴与手指的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没有琴的客观存在,就不会有美妙的琴声;没有弹琴者对音乐的精通与演奏技艺的高超,没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充分发挥,同样也不会有精美的音乐出现。诗人以琴为喻,说明了一切高超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身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评论这张
 
相关小组: 书画鉴赏
阅读(272)| 评论(1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